即时讯息 :
Tuesday, January 15, 2008
选择相信,开创宽广的天空
瞭解安麗 執著經營
從小在馬來西亞長大的呂森林是在馬國認識安麗的,之所以一開始就認定安麗是個值得經營的事業,主要是見到安麗在馬來西亞從早期默默無聞的公司,漸漸成為家喻戶曉的企業,因此,他相信台灣安麗一定有相當的潛力。
此外,參與安麗會議時,看到許多原本在各行各業事業有成就的人都將安麗經營得有聲有色,他再次確定安麗的價值,並將安麗做為終身志業。
「一塊純金的金塊,不瞭解它的人會認為是鍍金的,但真金不怕火煉,純金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它是一塊純金。」呂森林用純金來比喻安麗的價值,即使早期許多人因為不瞭解而排斥,他依然對安麗的事業制度、產品有信心,他也相信,只要是好的東西,總有一天會被大家認同。
因為不瞭解而產生排斥的現象,其實也曾在曾玉玲身上發生。曾玉玲原本從事教職,接觸的人、事、物也以教育人士居多,因此對於社會現象的看法會更保守、更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,所以初期對直銷事業採取「五不政策」──不感興趣、不認同、不需要、不適合、不屑。
這樣的狀況對曾玉玲和呂森林的交往過程造成困擾,但呂森林以耐心一步步帶領曾玉玲從產品開始認識安麗,並對她說:「這個事業你認同與否,我都尊重你的選擇,但至少給它一個機會,當你瞭解這個事業後可以選擇不做,但千萬不要因為對它一知半解或誤解而讓它擦身而過。」
於是,曾玉玲為了給呂森林一個面子,答應參加安麗聚會,從聚會中她感受到大家的熱忱,也覺得整個環境很溫馨,進而仔細研究安麗的制度,最後肯定了安麗事業。
投入安麗 世界更廣
從開始的五不,到最後放下心愛的教職工作全心投入安麗,曾玉玲發現,經營安麗其實和教育的本質不謀而合。
「教育談的是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,安麗可以因人的興趣、長處不同,而選擇自己最得心應手的部分著手,並能在安麗的環境中擁有一片天地。」曾玉玲笑說,
以前她很習慣生活在「三板」之間--天花板、地板、黑板,即使回到家也不停的想要出什麼考卷、要改什麼作業,接觸安麗後,她發現天地更廣、舞台更大,從一對一的溝通、到小型的家庭聚會、中心會議、擴展到大型國際會議中心的活動等等,其實就是將所知道的事物、理念、經驗和大家分享,和教育的本質是相同的,只是它更可以因人、因事、因地制宜,而不只侷限在一間教室裡。
由於曾玉玲從小立志當老師,所以當她投入安麗後,也曾懷著是否違背初衷的矛盾,但一位教授的話點醒了她,教授曾經說:「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學校圍牆內,而是能延伸出去。」於是她選擇勇敢走出去,而且生活得更多采多姿。
克服困難 創造明天
回想初期經營安麗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已不可數了,他們也曾灰心、也曾對未來感到疑惑,但他們依然選擇繼續往前走,如今,回看過往,一切的不如意已雲淡風清。
呂森林幽默地說:「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跌倒,重要的是跌倒後的態度,有人選擇賴在地上不再起來,有人卻決定站起來並看看地上是否有錢可撿!」
當然,他們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原本排斥、拒絶安麗的朋友轉而認同、投入,並獲得各方面的進步與成長。
曾玉玲興奮的聊到一位在大陸的合作夥伴,這位朋友一輩子在化學實驗室工作,身體因長期待在實驗室而受化學物質傷害。
六十多歲時接觸安麗,曾經信誓旦旦的說:「我吶,不搞行銷,我是化學高工,安麗產品若過得了我這關,我免費宣傳宣傳。」沒有多久,她說:「我安麗產品用得好的不得了,還用出個『利』啦!」
如今,七十多歲的老人,安麗帶給她另一片天,安麗事業做得有聲有色,並以專業的背景,在團隊中成為重要的產品諮詢專家,熱心公益的精神也受到大家的肯定,曾玉玲非常驕傲的說:「幫助不同特質的朋友們在安麗成功,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!」
同心協力 實現希望與夢想
呂森林夫婦說,團隊中有各式各樣的人,安麗提供給每個人成長的機會及邁向成功的管道,任何人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。
因此,在安排新人或領導人培訓時,都盡可能將舞台提供給每一位夥伴,讓他們現身說法,分享他們的故事與經驗。
此外,也加強每個人的自信心,例如:家庭主婦在家用科技或清潔用品部分有很深的體會,因此,安排他們在家庭聚會或產品說明時,分享使用心得,漸漸地就能累積專業知識,並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,無形中激發出成就感與潛能。
如同呂森林說的:「安麗給人帶來希望與夢想。」
未來,他們仍會努力朝更高的獎銜邁進,但更重要的是幫助所有夥伴再上一層樓,完成更多的希望與夢想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