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國,奧巴馬準備委任對手希拉里出任國務卿;民主黨經過一場良性競爭,黨內重新團結。
在大馬,馬華一次黨選下來,黨內因為黨職和官職而擴大嫌隙,相互攻訐,水火難容。
在美國,奧巴馬伸出橄欖枝,邀請麥凱恩會談,兩人化干戈為玉帛,還發表共同聲明,矢言合作,開啟改革新時代。
在大馬,政黨惡鬥從大選延續至今;不徹底擊跨對方,誓不言休。
兩相對照,馬上顯現成熟民主,和半生熟民主的不同。
當然,領袖的自信和氣度,也見高下。
奧巴馬對自己的領導能力有信心,他也有寬宏的胸襟,能夠放下過往的怨懟。
希拉里不是沒有抽他的後腿,麥凱恩也無數次攻擊他。然而,對一個成熟有智慧的領袖而言,他很清楚,這只不過是選舉遊戲的必然過程,沒有這些恩恩怨怨,一點都不好玩了。
選舉結束,就要懂得放下的道理,不需要去計較這些枝節,否則和小孩子沒有兩樣。
奧巴馬是準備做大事的人物,眼光看得很遠。把希拉里拉進內閣,民主黨內的克林頓派和左派,胸口的悶氣,就會散開,以後不會丟香蕉皮讓他踩。
和麥凱恩親切交流,贊揚老麥之外,還徵詢老人家的意見,給足老麥和共和黨面子;往後,在參眾議院,共和黨也要投桃報李。
這就是奧巴馬的智慧,以及寬宏的氣度。
奧巴馬這一套,是向林肯拜師看齊,學到的真本領。他不斷強調受到林肯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召,並以林肯為宗師榜樣。
國外媒體報導,奧巴馬熱衷閱讀各種林肯的傳記,其中一本是《政敵團隊:林肯的政治天才》(Team of Rivals: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),更是愛不釋手。
台灣中國時報的美國特派員林博文說,自從奧巴馬有意委任希拉里的消息傳出後,這本書就大賣。
《政敵團隊》分析林肯的用人之道。林肯的過人之處,就是把有能力的政敵拉進自己的執政團隊,不但化解對抗的戾氣,而加強了本身的實力,共同為大目標而努力。
林肯當選總統之後,不計任何嫌隙,力邀其政敵入閣,他邀請紐約聯邦參議員西華德(William Henry Seward)出任國務卿、密蘇理法官貝慈(Edward Bates)擔任司法部長、俄亥俄州長蔡斯(Salmon P. Chase)當財政部長,以及民主黨律師史丹敦(Edwin M. Stanton)出任戰爭部長。
這批“政敵”本來都輕視林肯的能力和膽識,西華德和史丹敦尤其看不起林肯,但和林肯共事一段時間後,他們都變成林肯的親密戰友。
國務卿西華德任內最大的貢獻是1876年以720萬美元向俄國購買阿拉斯加。當時被抨擊買了一個“超級大冰箱”;但是,今天卻是美國歷史上得利最大的交易。
自視甚高的史丹敦深感林肯的知遇之恩,入閣後一天工作十五小時,是個傑出的戰爭部長。林肯逝世時,榻旁送終的史丹敦說了一句至今仍在美國歷史殿堂上迴盪的話:“他現在屬於萬古了”(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)。
要成為政治家,真的要有非凡的條件。
星洲日報/情在人間‧作者:鄭丁賢‧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‧2008.11.19
即时讯息 :
Wednesday, November 19, 2008
和政敵睡同一個枕頭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

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